围绕AIGC,部分岗位的游戏从业者其实经历了一轮职业发展恐慌。从怀疑抵触到积极拥抱改变应对,无论如何,AIGC的浪潮已经对整个游戏行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且还将继续。
这不仅仅影响企业降本增效的战略落实,也对可持续发展下的游戏人才储备战造成深远的变革。
技术光速迭代直接加剧了游戏行业人才供需错配的状况,一方面媒介投放等通用型⾮技术岗位的新发岗位量占比逐年下降。
另一方面,供需错配体现在技术人才始终紧缺,尤其是随着AI等技术发展,算法工程师等岗位量占比涨幅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本身是需要长期投入、长期维持才能收获稳定成效的类别,短期挥舞钞票重金挖人才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行业性的供需失衡。此外游戏行业激烈竞争发展下优秀人才的门槛本身就在不断提高,复合型的人才成为各个企业的追逐目标。
无论是技术升级对游戏产品的降本增效还是游戏技术跨界价值的创造,这些明确的发展趋势迫使企业采取更多方式长期稳定获取或者说争夺新型复合人才,全方位加强与高校合作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选择。
因此,今年的产业年会上首次出现了由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游戏出版工作委员会、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指导,三七互娱、北京中电电子出版社主办的“游戏产业人才发展交流沙龙”分论坛,企业高管与高校教授共聚一堂,探讨巨变之下的人才培养问题。
供需失衡的加剧
今年9月脉脉高聘发布的《2023游戏行业中高端人才洞察》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游戏行业人才月薪1-3万元占游戏行业总数量的65%;月薪5万以上的仅有3.34%,1万以下的占比19.68%。相比去年,近3成游戏人薪资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降薪超过30%的占比4.58%。
2023年1-7月,游戏行业人才供需比达到2.32,高于新经济行业整体的人才供需比2.02,求职竞争激烈程度高于平均水平。2021年-2023年7月,UI设计师、招聘、媒介投放等通用型⾮技术岗位的新发岗位量占比,逐年下降。
虽然游戏行业整体人才处于饱和状态,但技术人才依然紧缺,其中语音、视频、图形、图像开发人才供需比仅为0.53。
其中被单独点名的还有AI,洞察显示AI技术已逐渐应用于游戏产业的策划、美术、程序、运营等各个环节,74.95%的游戏行业从业者已经在工作中不同程度的使用了AI工具,其中每天都在频繁使用的从业者为7.19%。另有近2成从业者在工作中暂时用不到AI,但也在主动学习中。
高校教育迎接变革
需要明确的是,游戏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并非因技术才开始,而是在此前基础上的加深。同时双方都需要应对AIGC带来的技术冲击做出改变。
其中有这样一个趋势,游戏领域高校教育离不开理论与实践以及前沿技术的结合。
在“游戏产业人才发展交流沙龙”上,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游戏设计系主任张兆弓就高校产教融合的探索和尝试表示,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积极拥抱AI,高校也应该主动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走进高校,为学生介绍最前沿的技术。“当然,学生也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做一个不能被AI取代的人才。”
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广东工业大学特聘教授田少煦则指出,“我国的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转向数字经济,数字化已经上升为一种渗透在包括游戏产业、高等教育在内的各行各业的‘基本要素’。高等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成为游戏设计中的核心人物,我想这也是游戏行业所不可或缺的。”
目前高校教学,要集中解决学生创造力建立的问题,要培养有好奇心的毕业生。AI是工具,但是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对于任何人而言是机器无法替代的,这部分会成为下个阶段艺术人才需要持续养成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甚至现在也有提出共建游戏行业人才体系的思考,从标准和体系的角度审视游戏人才的持续供给。游戏人才培养要注重生态的建设,可以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模型,筹备行业人才专业委员会等手段,推动人才标准化,助力游戏行业发展。
从高校教授的言论中不难发现,大家已经明确意识到在AIGC等新技术的冲击之下,高校教育确实需要根据现实环境改变思路,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游戏作为创意产业的特点也要求人才的培养过程离不开游戏企业的更多定向支持。
例如三七互娱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进行合作。开展的实训课包括《物联网与移动计算》和《UE5视频设计与制作》等,其涵盖游戏行业前沿技术与实际项目经验,采用“理论授课+实操辅导”的模式,包括支持学生在移动计算、大数据开发、AI辅助视频制作等领域的专业能力提升为学生带来技能的培训和专业的提升。
事实上,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走进高校,他们对于专业人才求贤若渴;学生也更积极地走出校外,参加一些由企业或者高校自发组织的赛事,这无疑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对于优秀人才争夺,甚至已经从大二大三阶段就开始提前建立关系。
一个很典型的就是头部企业的夏令营来提前吸纳人才,腾讯、网易、三七互娱等都在做,表现优异的学子,有机会直接提前获得offer。
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我们常说战争比拼后勤能力,游戏其实也差不多,优秀产品的出现离不开公司资源的持续投入以及背后研发和运维人才的共同努力。
那么从企业的角度,AIGC下急缺的游戏人才是什么样?这其实需要根据企业对于AI工具的运用程度来看。
以三七互娱为例,在研发端,2D美术部分是最先受益于AI赋能的。三七互娱自研AI平台“图灵”已经实现了文生图、图生图、局部重绘、智能拓图、智能构图等美术最常用的功能。在角色原画环节,已经开始全面实施AI制作2D美术的新流程,它的运行平均可节省60-80%工时。
在3D美术领域,三七互娱目前摸索出了一套基于AI的创新动捕工作流。它解决了传统动作捕捉专业设备价格昂贵、整体周期长等痛点。在这套新工作流的助力下,也实现成本的压缩以及效率的提升。
在发行侧, 其自研的媒体投放AI智能化平台“量子”,已实现了投放效果大幅提升,且流量经营成本持续降低的一个状态。
针对海外市场必须的多语言翻译,后台业务开发过程中,也有通过AI进行相关的赋能。比如,通过AI技术,实现对视频内文案的多语言翻译;通过将AI生产代码引入部分前端页面,来降低开发耗时等。
那么这些岗位的人才也必须具备在原有基础能力之上掌握甚至优化AI工具的能力。因此三七互娱学习发展中心还创新打造了AIGC全员公开课及线上直播课赋能业务部门及员工使用AI提效,课程主题包括文案创作、图片生成、PPT美化、模型训练、场景原画应用、小游戏制作探索等,这其实是一种企业内部的人才自主学习升级。
三七互娱集团副总裁、CHO罗娟认为,人才的能力会有倾向复合型的趋势。企业对于人才AIGC业务能力要求明显提高,而其创造能力、AI技术能力、跨界合作能力、共情能力变得非常重要。“保持热爱”是一切的前提。拥抱变化,持续学习并创新,不断打造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八爪鱼型人才”是应对AIGC时代的不二法则。
三七互娱集团副总裁、CHO罗娟
掌趣科技、吉比特游戏等企业人力资源相关负责人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企业需要营造一个符合创造型人才的氛围,另外还要建立让他们展示自我的平台;企业需要有自驱力的人才,并通过AI等工具或手段将其想象力最大化。树立适当的公司制度,让公司、制度配得上内部的人才,进而再和高校进行合作,吸纳更多新鲜的血液。
这些观点的共性在于,强调与高校深入合作进行人才储备、强调人才主观能力(审美和学习)、企业内部同时需要通过制度改革和创造对应的氛围引导员工升级。
人才培育与技术升级难分彼此
游戏人才培育的问题是全行业长期发展的共性问题,也是无法逃避必须跨过的坎。
甚至Unity中国这样的引擎技术方都已经打起了高校合作的算盘。年中技术开放日的教育专场,来自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上海纽约大学与西交利物浦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学科带头人,分享了来自院校的教学心得。其中Unity中国团队也深入探讨了如何将实时渲染、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行业先进技术与高校课程融合,从而培养更多技术型人才。
还需注意的是,游戏技术的需求也让游戏企业与高校合作进一步加深,既包括人才培养也包括技术本身的合作探索。
如三七互娱就与西安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吉林动画学院等多所知名高校的教师团队深度交流。在学术研究实践方面,支持高校学生在专业导师带领下深入对青少年数字素养教育、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跨界应用等课题的探索,在深化理论积累和实践探索的同时,为公司优化项目设计、提升产品研发质效提供支撑。
7月底的2023中国国际AI游戏产业大会期间,多家参会企业和高校联合发起了“AIGC产教中心”,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游戏化、专业化培养,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还正式成立了“AI游戏教育与产业联盟专委会”,以此探索学界资源与产业深度融合,搭建高校与企业实时交流的平台。
换句话说,现阶段游戏企业与高校围绕游戏技术的合作,其实是人才培养与前沿技术探索同步推进,双管齐下。
这种深度合作也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