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网友发现在这部纯爱青春剧片头的“出品人”一栏,竟出现了一个眼熟的名字——匪我思存。喜欢女频言情小说的读者一定被她笔下的文字榨出过几公升的眼泪。以虐恋著称的知名网文作家变身为为纯爱剧的出品人,身份再度升级。
但其实,近几年随着IP影视改编热潮的兴起,在互联网码字成文的高手纷纷开拓新赛道,跨界影视领域。有的当起了编剧,有的挂上了监制、出品人、剧本总监的头衔。
在网文界,流传着一句话—— 一流网络作家开公司,二流网络作家开工作室,三流网络作家码字工。简单直白却不无道理。网文作家转型后交出的一张张成绩单,描绘出一幅文字工作者转向影视工作者的生态图谱。
作家转型后的多元身份
网文作家转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以编剧或剧本总监的身份,参与到小说影视改编的第一关——剧本创作。前者从故事梗概、人物小传到最终剧本的成型定稿,全程亲自操刀。后者主要负责给编剧团队提供基于小说基础上的宏观影视化意见。二是网文作家以监制、出品人或制片人的幕后操盘手身份,对IP影视化运营进行统筹规划。
1、网文作家转型编剧:
宫斗剧鼻祖《甄嬛传》及其续作《如懿传》,便是由原著作者流潋紫担纲编剧。前者创下收视神话和豆瓣9分的高口碑,不仅在地面频道N轮发行,还被翻译为多国语言输出海外。后者则取得网播量和口碑的双丰收。而且,这两部小说改编成剧后,豆瓣评分均高于原著口碑,可见影视化为IP赋予了二次生命,深度挖掘了IP的多元价值。
斩获第30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的《琅琊榜》,也请到了原著作者海宴担任编剧。该剧不仅成为古装权谋剧的标杆,囊括众多国内外电视剧奖项,还出现电视剧口碑(豆瓣9.2分)高于小说口碑(豆瓣8.5分)的“奇观”。
以《杉杉来吃》《何以笙箫默》等甜宠、疗愈类言情小说闻名的网文作家顾漫,将自己在文学领域对青春的感悟洞察延续到了光影世界,她先后以编剧身份参与了电视剧版《何以笙箫默》和剧影版《微微一笑很倾城》的剧本创作。甜虐风格迥异的两部剧,将当年的收视冠军和百亿流量大户收入囊中,还在海外掀起国产青春剧的旋风。
但也并非所有的网文作家转行做编剧,都会万无一失。
除了大部分网文作家是为了替自己的小说保驾护航、背上编剧的重担,还有一些“本末倒置”的“异类”。这些网文作家对编剧工作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主动改编起其他同行的小说。
明晓溪的《烈火如歌》、唐家三少的《为了你,我愿意热爱整个世界》、桐华的《步步惊心》和顾漫的《何以笙箫默》,这些知名小说影视改编的操盘者均为同一个人——墨宝非宝。这几年,她交出的编剧成绩单似乎比网文作家成绩单更优秀。
2、网文作家转型监制、出品人或制片人:
有商业头脑的网文作家并不满足仅仅收取影视改编的版权费,在与版权代理公司合约到期前,他们就已开始布局IP运营计划,开公司走资本化道路是他们下的第一步棋。一旦小说版权的授权合同到期,他们就会收回版权自己开发。由自己的公司主控项目,挂上监制、出品人或制片人的头衔,自然不足为奇。
盗墓系小说的其中一位擅长商业运作的鼻祖——南派三叔,正是代表人物。
2014年,南派三叔成立南派泛娱,他给自己贴上“IP架构师”的标签,志在打造一个以盗笔IP为核心,辐射网剧、电影、漫画、游戏、广播剧、话剧等多领域的泛娱乐王国。于是,从他第三部影视化的作品《老九门》开始,此后每部由他所著的小说影视化作品的出品方名单里,几乎都能见到南派泛娱的身影。
南派三叔在百亿网剧《老九门》和口碑佳作《沙海》里,分别担任总监制与总编剧。近期杀青的超级网剧《盗墓笔记重启》,是南派泛娱首次主控的影视项目,南派三叔为总监制和总编剧。
商业思维同样灵活的还有网文女作家匪我思存。成为《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出品人,并非偶然。因为这部剧出品方之一的双羯影业,是于2015年、由匪我思存和著名出版人颜庆胜联合创立的。这家定位为“中国言情梦工厂”的影视公司新秀,接下来的新作是改编匪我思存最新小说《爱如繁星》的女性职场励志剧,这也将是她出品人生涯里的第二次亮相。
自我追求、她经济、IP运营乱象
网文作家转型的三大原因
庞大的网文作家群体发轫于互联网崛起时代,与其他行业相比,网文作家金字塔的分割线更加明显。最顶端的白金类网文大神年收入高达百万甚至千万,这还仅是签约的网文平台支付的费用,若加上小说的影视改编版权费,收入更加可观,但该类作家凤毛麟角。大多数还是处于金字塔底端的普通作家,他们的收入与更文频次、点击率和读者反馈等数据挂钩,有的甚至跟工薪阶层无异。
所以,转型往往只会发生在解决了温饱、有一定名气的网文作家身上。虽说跨界有风险、转型需谨慎,但有了名利做后盾,这些网文作家也有了挑战自我的底气。无论他们转型后,是变成编剧、制片人、出品人或者监制,究其原因,主要三点。
其一,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四大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后,知名网文作家开始向最高层“自我实现需求”进军。比如总票房破50亿的电影《战狼》的编剧纷舞妖姬和最后的卫道者,都是转型成功的佼佼者。他们原本就擅长写军事题材的网文小说,前者出身军人家庭,把自小被灌输至体内的热血全部投入到文字里,在起点中文网有众多拥趸,因此对军事战争类剧本驾轻就熟;后者更是直言“写网文是自己过瘾,但是能参与到这类军事重工业大片的创作有种荣誉感。”
其二,女性受众审美更迭,以及“她经济”的影响,倒逼一些女频网文作家不得不顺应时势、转换赛道。“得女性者得天下”这条黄金定律适用于网文界和影视圈。据2018年底的网文市场数据统计显示,在当前数字阅读核心付费用户群体中,女性用户首次以56%的占比超越男性。这意味着网文小说的读者和影视剧主流受众具有极高的重合度,也说明女频网文作家的忠实读者转化为剧粉的概率很大。所以,女频作家转型,有着天然优势。
可随着新时代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表达欲的增强,女性受众不再一头扎进傻白甜或狂开金手指的低能无脑剧,她们希望看到小说或剧里出现与时代同呼吸的自立自强女性。为了实现女性受众的情感投射需求,一些女频作家开始摒弃过往流行的霸道总裁爱上我的老套路,将创作触角辐射至多个类型。比如上文提到的“虐恋教母”匪我思存转做甜向纯爱剧《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的出品人,还有墨宝非宝担任古今各类爱情剧的编剧。
其三,IP井喷导致乱象丛生,版权运营方的割韭菜行径耗损IP价值,身为原著作者的网文作家心疼之余,决定自己出马、好好养“孩子”。其中又可细分为两类:一是网文作家跟制片方主动请缨做自己作品的编剧,如顾漫与克顿旗下的剧酷合作《何以笙箫默》,在项目初期就主动要求担任编剧。还有一类是网文大神脱离写作平台,自己开公司,运营小说IP的开发。他们直接以出品方的身份主控项目,来到产业链前端,实现“逆袭”。
譬如,今何在成立星汉时空,江南成立灵龙文化,分别独立运作名下IP的授权及影视开发;南派三叔创立南派泛娱,打造基于IP的泛娱乐王国;天蚕土豆成立未天传媒来运营开发自己的作品;天下霸唱则加盟向上影业,出任COO。
已经成功转型为监制的南派三叔曾表示,“任何一个作家,他的作品被改编时,他必然要当制作人,作家懂制作是很关键的。”
作家转型,能给作品赋能吗?
二维文字转化为三维立体的影像,是小说影视化改编的难点。此前有诸多因为编剧和原著作者不同人导致的失败案例。所以,当网文作家担任编剧时,书粉往往会长舒一口气,制片方也觉得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可是,小说和剧本作为不同的文学载体,若为同一个操刀者,真的能无缝转化吗?网文作家给自己的作品写剧本,就一定能为IP赋能吗?客观来说,具有正反两面性。
首先,对有编剧功底的网文作家而言,她们懂得剧本结构,所以在改编自己的小说时,能最大程度的忠于人物设定、故事框架和世界观,从而更好的还原保留原著精髓,把书粉最大化转化为剧粉,提前锁定一批基础受众,也避免了非作者当编剧、脱离原著进行影视改编被书粉喷的情况。比如:小说《我的朋友陈白露小姐》的作者海棠,在大学读的就是编剧专业,因而顺理成章当上该同名网剧的编剧。
但也会出现一种因立场相斥产生的纠结情形,即:当原著作者和编剧合体、在改编需要做出取舍时,会不忍心对自己的“孩子”下手,有时甚至不能用客观的角度来创作,影响剧本的呈现效果。
其次,缺少编剧经验的网文作家和职业编剧之间的藩篱明显,不是每个作家都适合转型做编剧。通常来说,编剧是2B的创作,主要面向投资方、制片方、导演、演员等主创,是为满足别人进行的一种创作;网文作家则是2C的创作,写自己想写的故事,直接接受读者的反馈。相比之下,编剧的工作属性较被动,网文作家的工作主观能动性较强。所以当两者身份重叠时,会有一个自我内化的磨合阶段。能否适应这个过程,是转型成功的关键。
而且编剧写剧本时,脑海里会脑补画面,文字写出来,画面感就有了。但是网文作家没有这种文字影像同步化的意识,他们的想法经常天马行空,这也是为何有些网文光看文字很爽,但影视化的操作难度很大。
参与了自己的小说《应许之日》同名电影的编剧工作后,辛夷坞曾感叹道:“电影剧本语言是镜头语言,即便是书中的同一个段落,镜头语言是否合理、有可行性以及和前后其他镜头是否能够衔接,都是编剧需要考虑的,这和小说创作是两个专业的事。”
而一些制片方为了让原著作者为IP影视化保驾护航,通常会为其配备一个编剧团队配合她们的工作。比如,《花千骨》制片人唐丽君特意为担任编剧工作的原著作者fresh果果召集了一个由五六个人组成的项目优化小组和一位资深编审,就是用团战策略弥补网文作家转型的短板。
所以,一些网文作家始终留在大本营,未敢越雷池半步。唐家三少明确表示,“无论怎样,我都不会轻易转型,写作是我最重要的事业”。这位网文大神虽然不亲自操刀剧本改编,但却非常注重自己作品的IP运营,从实体书、漫画、游戏、影视、动画,到衍生开发全线联动。唐家三少坚持不转型的原因,除了“志不在此”,还因为做编剧的收入比不上本职工作的营收。
最后,如果网文作家转型升级为制片人、出品人、监制等项目主控方,从宏观层面统筹剧本创作,也并不能保证稳操胜券。因为从IP内容到发展规划,再到资本运作,不仅考验网文作家的整体商业思维、左右逢源的社交能力,更是对综合素养的一次大考,过关者寥寥。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可凡事没有绝对。人只有在一次次试错中,才能发现自己的潜能、知道自己的短板,找到适合自己的路。网文作家转型,就像文人跨界影视人的一个实验,成功者为中国影视行业的进步贡献了绵薄之力,失败者也能给后人提供经验教训。我们应该乐观并包容看待,但前提是转型跨界要有纯粹的初心或使命,而非被利益驱使做出的投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