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在世界杯、618、端午节三国鼎立的当下,世界卫生组织的一条旧闻却在国内登上头条。
从昨天开始,诸如《游戏成瘾被世卫组织列入精神疾病 19日起正式生效》、《明天起,游戏成瘾被WHO正式列入精神疾病》等所谓新闻被国内各大媒体报道转载。
文章中清一色的指出:“世界卫生组织(WHO)今年初决定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相关规定将自19日起生效,WHO将通知世界各国政府,将游戏成瘾纳入医疗体系。”
一时间,诸如视游戏为洪水猛兽的观点再度甚嚣尘上。然而事实的真相呢?
世卫组织,也就是WHO,并未确定将游戏成瘾列为精神疾病!
为什么我们会得出与主流媒体相悖的观点?我们查阅了WHO官网。事实上,报道中所引用的内容也是出自于6月18日公示的ICD-11草案。我们在ICD-11草案的6C51条目下找到了游戏成瘾(Gaming disorder,原意为游戏障碍,指因游戏而造成的障碍,这里通用为游戏成瘾)。
可能会有人要问,什么是ICD-11?ICD的全称是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意为《国际疾病分类》,该清单常被相关从业者使用。而ICD-11就是该分类的第11个版本。但是5月18日世卫组织所公示的只是IDC-11的预览版本。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说世卫组织并未将游戏成瘾确定为精神疾病,毕竟ICD-11目前只是一份草案,目前仍处于公开资讯及商议的阶段。笔者咨询了医疗界的朋友,得到的答案是先不说这一草案要在明年5月的世卫组织大会上由全员国批准才有机会得到确认,即使通过,生效也需等到2022年。根据目前海外学者对其的反应,关于游戏成瘾的草案,很有可能被驳回。
相较于国内的一言堂,海外的主流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的时候,多以辩证的观点加以分析,不少学者以及从业者也对这一草案表示反对。来自全球各地的游戏协会:ESA、ESAC、EGDF、IESA、IGEA、ISFE、K-Games以及UBV&G发布了联合声明,希望世卫组织能够重新考虑将游戏成瘾列入ICD-11的做法。引用此前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媒体系副教授 何威以及Games for Society会长刘梦霏翻译的24位海外学者发给世卫组织的《ICD-11中的游戏行为失调:表达忧虑的信件》:
偏差游戏行为所引发的顾虑当然值得重视。然而,这些问题是否可以或是否应该被描述为一种新的心理失调,我们认为还远远不够显而易见。世界卫生组织在新的ICD-11中给出的所谓“游戏行为失调”的提案所依赖的实证研究基础存在着根本问题。
我们主要的忧虑包括:相关研究基础质量太低劣;目前关于游戏行为失调的操作化定义过于依赖药物使用及赌博行为失调的有关标准;关于偏差游戏行为的症状及评估方法都缺乏共识。我们应该考虑到,任何试图正式确定这种“失调”的做法,哪怕只是作为提案提出,都应当深思其会在医疗、科学、公共卫生、社会以及人权各方面均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其中,围绕视频游戏危害性所产生的道德恐慌特别值得重视。
首先,因为这有可能导致医疗界采用不成熟的诊断标准,并可能导致大量对假阳性病例(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的治疗。其次,这会导致研究被锁定在唯一的固定路径之上,而不是在正常与病态的疆域之间展开探索。第三,大多数健康的游戏玩家会遭受负面影响。我们预料,这种在ICD-11中将“游戏行为失调”列为诊断结果的不成熟的做法,会让数以百万计的孩子蒙受污名—这些孩子玩视频游戏的行为只是正常、健康的生活的组成部分。
当下要将“游戏行为失调”当成一种诊断结果或分类,仍然为时过早:ICD-11中关于“游戏行为失调”的提议应当撤除,以此避免对于公共卫生资源的巨大浪费,避免对全世界正常、健康的玩家们造成伤害。
相信ICD-11中游戏成瘾的辩论相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我现在担心的是某永信、某然以及某宏开等是否也会来参合一脚,欲加之罪何患无辞...